点击蓝字
2025
关注我们
5月29日,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主办的“2025年(第二届)全国市政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盛大召开。论坛主题为“数字孪生韧性城市:AI重构市政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来自市政行业政、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300余人出席会议。
(第二届全国市政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会场)
论坛上,市政行业大咖云集,围绕“科技创新,AI赋能”,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层次、多维度的分享和探讨。
(陈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伟以《好房子科技产业工作的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围绕政策导向、行业趋势、科技创新需求、产业发展等维度,讲解了为什么要建“好房子”、什么是“好房子”、怎么建设“好房子”、如何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各方内生动力等五方面内容。他提出,“好房子”与市政工程密切相关,市政工程是“好房子”工作的重要内容,希望市政行业同仁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努力打造群众有消费冲动的“好房子”。
(卢昱杰)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博导、智能建造研究室、绿色建造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昱杰教授以《生成式智能驱动市政工程科技创新》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随着大模型的基础能力与工程建造场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工程场景力”,形成了大模型在工程建造场景的七大核心能力,分别为施工视觉感知力、工程文本理解力、工程数据预测力、工程知识推理力、项目管理决策力、多模态生成创造力与建筑机器人具身智能力。施工视觉感知力通过分析施工现场视频流与图像数据,监测施工进度、识别安全隐患。工程文本理解力则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深入理解合同、规范、报告等各类工程文档,支持建造人员精准信息检索与合规性审查。工程数据预测力则基于对大量工程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项目成本、进度与资源需求。工程知识推理力能够整合专业知识与逻辑经验,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推理,以解决结构设计优化等复杂工程问题。项目管理决策力辅助项目管理者在资源分配、风险评估等方面做出更优决策。多模态生成创造力可以根据工程需求自动生成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等多样化内容。而具身智能力使机器人能够在施工现场执行自动砌砖等高精度任务。这些能力革新了传统的工程作业方式,为工程建造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在工程建造不同阶段与不同生产任务下的多样化场景赋能,大模型技术能够使工程建造“更高效”、工程人员“更专业”、项目管理“更智能”、工程项目“高质量”。
(安关峰)
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关峰以《市政工程数智建造关键技术》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市政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传统市政工程建造模式正面临劳动力短缺、专业协同性不足、施工工艺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国家所提出的“新基建”与“双碳”目标。数智建造技术以大数据、AI、物联网、BIM等为核心将重构市政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成为市政工程建造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数字勘察技术通过地质雷达、无人机 LiDAR 等设备,实现地下结构精准探测与三维建模,促进了数据共享与协同;在设计方面,数字设计以 BIM 正向协同为核心,融合数字孪生与 VR/AR 技术,实现多专业 “一模到底”的设计模式;装备方面,通过构建多维感知体系,实现实时交互、智能决策与自主执行功能。施工方面,智能施工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实时监控人、机、料等施工状况,并通过自动化施工设备完成各种施工任务;在运维方面,通过各类传感器,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融合,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警。通过市政工程数智建造关键技术的协同应用,为市政工程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变革。
(韩爱生)
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爱生先生以《AI大模型重塑工程企业新型竞争力》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通过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从技术质变到战略重塑的变革。如同蒸汽机、内燃机和互联网分别引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AI正快速渗透至各行各业。AI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优化了结构、升级了服务,并重构了行业生态。
(汪丛军)
中亿丰数字集团总经理、博士汪丛军以《基于大模型和机器人双轮驱动的智能建造模式及应用》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在建筑业面临劳动效率低下、农民工老龄化及安全事故率高等挑战的背景下,智能建造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该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造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工程勘察、设计、生产、施工、交付和运维全过程,实现建造活动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精准化。
(雷超兵)
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雷超兵以《数字赋能新型基础设施 助力打造韧性城市》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下半程,城市基础设施亟需向“智慧、安全、韧性、绿色”转型升级。泛华集团紧抓“双碳”目标、“新基建”政策与“数字中国”战略机遇,提出基于“产业育城 + 投建运一体化”模式打造“点线面体”的城市项目体系。通过 BIM+3D GIS+IOT 的全要素数字平台,有效打通产业、空间、资产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承载城市新基建与新城建设,构建具有设施韧性、管理韧性与空间韧性的智能城市体系。
(彭海萍)
杭州华普永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彭海萍以《科技领先赋能韧性城市储能路灯搭建城市照明安全应急体系》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储能路灯采用创新的分布式储能模式,通过一体化集成储能模块以及“削峰填谷”智能用电策略,实现绿色节能。当城市路灯电网断电后,可提供应急照明,为道路提供持续照明保障,保护道路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极端天气应对,自动启动应急供电模式,确保暴雨、台风等灾害期间照明不断电。突发事件响应,实时监测每盏路灯运行状态,精准定位故障点,实现应急照明快速部署,从而精准掌握城市照明情况并自动调整供电方式,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储能路灯不仅是节能降碳的载体,更是构建城市安全应急体系的关键基础设施,有效助力城市应急安全体系的搭建。
(李庆广)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庆广以《业财一体与成本管理驱动企业管理智能化》为题做主旨演讲。他介绍,济南城建集团信息化整体为“1+N”结构,其中1指企业级数字化管理平台,兼做数据中台;N指财务管理、工程资料、电子印章、智慧工地等系统,通过API实现与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信息化覆盖全部项目、全部业务、全部经济要素。
业财集成方面,采用了推单据与推凭证两种方式。推单据就是将表单由一个系统推送到另一个系统。一是基础数据,业务推财务,包括项目、合同、客户、供应商、员工、资产卡片等近20类,入口统一,确保核心数据准确、一致、唯一。二是收款单,财务推业务,包括工程收款、保证金回收。三是付款单,业务推财务,包括供应商付款、员工报销等。推凭证就是在业务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后,通过记账中台推送至财务总账。
业财一体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同源,实现“业财资税费”大商务核算。
电子印章应用方面,首先搭建电子印章平台,企业及个人通过平台进行CA认证,制作电子印章。合同、结算、公文、报表等在数字化管理平台审批后,通过API接口将附件或套打推送至印章平台,加盖电子印章,返回并挂至原系统对应表单。
电子印章成效显著:一是提升用印效率,外地工程合同、结算用印周期由平均1周缩短至几分钟;二是提升用印安全,杜绝私刻、私用、文件篡改;三是降低管理费用,直接成本下降95%。
(张硕辰)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对外联络员张硕辰《以科技创新方式解锁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机遇》为题。他围绕“以科技创新方式解锁亚太地区新兴市场机遇”展开深入分析,系统梳理了亚太城市化背景、市政行业变革趋势以及“走出去”策略路径。
首先,报告指出亚太地区正经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人口增长,到2035年城镇化率将达65%,基础设施需求剧增,气候适应、数字治理与韧性建设成为治理关键。市政行业正从“硬件建设”向“系统运营”转型,催生数字孪生、绿色建材、低碳排放等新技术场景。
其次,随着国际市政行业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打通新兴市场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盘活市政行业相关国际组织等平台和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市政力量可为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24个以上城市提供从气候战略到可融资项目的全链条支持,包括可研支持、绿色技术应用及多边融资对接。
最后,提出市政“出海”需走“品牌+场景+运维”的综合路径,强调本地化运营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及典型城市复制策略。特别提出“应用场景驱动”模式,展示如吉隆坡交通系统、科伦坡智慧路灯等多个成功案例,为打造亚太市政合作新范式提供范本。
(聂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计算产品总监聂政以《昇腾AI构筑智能根基赋能千万行业》为题,她认为,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正在通过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突破性进展,引发从技术质变到战略重塑的变革。如同蒸汽机、内燃机和互联网分别引领了前三次工业革命,AI正快速渗透至各行各业。他强调,AI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优化了结构、升级了服务,并重构了行业生态。结合AI在成本控制、进度管理、质量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探索,韩总详细阐述了其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赋能作用,并重点介绍了新中大钱潮PaaS平台、六和AI平台、灵隐云智能平台,展示了企业在推动工程管理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前沿探索与成果。
(情景剧)
由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秘书处及会员单位自编自导自演的《白蛇新传 智护人间》情景剧,通过新颖的展现形式,体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市政工程在桥梁养护检测、城市内涝处理、城市停车、城市照明、数字孪生技术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桥梁养护检测方面,通过现代化手段和无人自动化检测,对桥梁进行全空间覆盖,实施病害检测与智能诊断,同时展望了未来通过智能AI与预测模型结合的方式自动诊断,实现病害预警与处置决策的优化,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在城市内涝处理方面,通过前端监测数据的应用分析,搭建流域“厂网河”数学模型,模拟仿真流域日常运行调度,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城市停车方面,将城市停车场以及停车泊位统筹在系统中,车位余量、导航路线能够准确提供给需要的人员,极大的提升了入场离场的效率。在城市照明方面,通过多维技术融合构建起城市低碳及生命线保障体系,在提升城市韧性、赋能双碳战略及优化公共治理方面展现出优势。在数字孪生城市方面,通过可管理、可连接的海量精细化部件,做到从地下到地上三维管线的精细化建模。为一网统管提供“全空间、全要素、全过程”的三维数字底座。从地形地貌、城市,从地下到地上,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到城市安全、民生诉求,从道路、桥梁、照明、防汛都能够及时发现。未来,市政人将永葆“铺路石”的精神,在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轮驱动下,以科技创新书写"人民城市"新篇章。
(论坛)
大会同期举办了《科创菁英领航者论坛》,由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关峰主持,特别邀请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吕静、沧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津金、南京第二道路排水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严伟一、上海纪明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翡莹、广东雄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余超源五位专家面对面交流。
汲取嘉宾的智慧结晶,我们得以一窥未来10年市政行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全新图景。人工智能将全方位重塑市政行业的全生命周期,涵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以及城市治理等关键环节。具体而言,在规划设计阶段,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精准预判需求,优化市政设施布局;建设阶段,实现自动化作业与施工质量实时监控;运维阶段,依托物联网与AI算法,动态评估设施健康状况,开展预测性维护;城市治理阶段,借助智能监管与溯源技术,显著提升治理效能。这一系列变革,将有力推动市政行业迈向智能化、精细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详情请关注中国市政工程协会官网)